开拓绿色金融发展空间
朱 云
“十四五”期间,灵活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是上海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上海要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纳入低碳制造业发展目标和模式,并建立低碳社区、低碳新建建筑方面的切实目标,以此支持绿色金融未来的产业拓展空间。
制造业在“十四五”期间依然是本市经济重要支柱。制造业面临数字化转型,这将开启企业的低碳发展之路。因此,必须将低碳制造业的发展目标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落实单位GDP碳排放下降目标。要提早达到碳达峰,并为将来探索建设碳中和示范区打下扎实基础。
此外,“十四五”期间,必须要求本市主要新建建筑和其他基础工业、商业设施至少要满足低碳发展实践区和低碳社区的标准。只有这样,绿色金融产业才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如此,绿色金融要真正做到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必须解决激励机制问题。为此,市政府必须要有足够的奖罚措施。比如,向绿色环保企业贴息,将绿色项目投资者的税收减免,对产生环境污染的企业及项目的主办金融机构,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惩罚等等。这方面的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
借助陆家嘴绿色金融专委会和绿色金融发展中心平台,利用金融科技推动环境信息披露、共享和绿色金融数据统计,建设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数据信息基础。
作为本市绿色金融发展的权威数据信息,陆家嘴绿色金融发展中心可借助金融科技推动环境信息披露,在最大程度上共享和绿色金融数据的发布。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长三角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搭建统一的信息发布、实时更新和分层查询的平台,提高产融双方的对接成效。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对有助于碳减排的技术、产品和绿色资产进行权威认证、评估和分级贴标,帮助金融机构对绿色产品进行合理定价。通过大数据技术,将陆家嘴绿色金融发展中心,打造成长三角地区权威的绿色金融数据中心和产融撮合平台。并以此对接金融机构的绿色产品设计端,使得金融机构的绿色产品定价更精准、更有针对性。
鼓励本市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本市金融机构鼓励区内金融机构,将绿色金融的理念和要求纳入金融产品开发的整体流程。对于绿色信贷来说,要制订专门的流程包括项目准入、审批、贷后管理、资产证券化等等。
绿色金融在风险度量和利润核算方面,与传统金融又有很大差异,需要充分考量收益的外部性特征。因为投入巨大,完全靠财政资金没有办法填补绿色金融的资金缺口,必须鼓励社会资本共担风险和收益,充分撬动民间资本的理财需求。G20杭州峰会提及了绿色金融,同时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征信的发展,为绿色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技术手段。结合中国领先的交易技术,可以便利地打通资产和负债的两端,使得基于大数据的绿色投融资、绿色资产管理等产品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
市政府可以考虑成立绿色金融引导专项资金,在此基础上充分撬动民间资本,利用绿色金融发展中心的平台,为绿色项目充分赋能。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浦东新区科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