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本市推行“社区应急平安屋”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
十二届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柴俊勇反映,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平安中国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上海作为一座人口密集的超大城市,城市安全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十分严峻,发挥基层街镇和社区在应急处置中重要作用,提升社区群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和技能,显得尤为迫切。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为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切实增强上海市民的安全感,建议上海全市范围内开展社区应急平安屋建设,在每个社区提供集基本医疗急救、灾难急救、自救方法科普和培训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并制定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
推行全市“社区应急平安屋”全覆盖并纳入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
通过“社区应急平安屋”建设全覆盖,让周边社区居民“近距离”感受到安全感,为社区精细化管理增添一份安全保障。社区应急平安屋的功能可定位于:
一是开展经常性和常态化的应急知识科普和技能培训。目前,本市街镇基本设有生活驿站、为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可结合上述场所,以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契机,增加各场所开展应急知识科普和技能培训的功能,形成“体验式宣传基地”,提高居民的急救与灾难自救技能。
二是作为应急队伍的联络点和集结点。建立以居村党组织为核心、居村委会为主导,社区民警、网格员、消防员、灾害信息员、民兵预备役人员、业委会成员、物业服务人员、社区党员、居村民骨干、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的社区应急队伍。一旦有突发事件或者应急情况发生,社区应急平安屋可以作为应急队伍在短时间内的集结点,便于第一时间开展社区应急救援。
推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本市应急物资储备方面存在家庭应急意识不强、企业供给能力不够的问题。一方面,在家庭储备应急物资的意识方面,本市比较熟悉和非常熟悉家庭常用应急物资的受访者仅占25%,有63%的受访者不熟悉常规物资储备的期限;在企业经营应急物资的能力方面,本市经营应急包的企业有405家,产品涉及车用、消防、户外、防汛、逃生等,其中注册时间超过4年的不足40%,年营业额超过1亿以上的仅有18家。建议:
一是制定“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近日,北京等地已推出省级家用应急物资储备清单,上海也应加快推行,引导家庭储备应急物资。储备内容可包括食品模块、防护模块(含衣物、帐篷、睡袋及救助工具等)、通信模块、医药模块等。
二是建立储备物资轮换制度。可将家庭应急储备物资回收点与街道慈善超市、垃圾分类绿色账户、绿色食物银行等渠道联动,推动物资的循环利用。
三是鼓励应急物资产业的发展。对相关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促进相关产业的壮大,并鼓励开发适合城市家庭的综合应急产品、适老应急产品等。
(市政协学习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