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育人计划12年:给予在沪优秀贫困少数民族大学生关爱
一路播撒梦想,一路传递希望,“阳光育人”计划至今已走过14个年头。2020年12月31日,市政协民宗委、市民族联、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市行为科学学会联合主办的“阳光育人”计划第十四期导师交流座谈会暨师生见面会在市政协举行。
“阳光育人”计划秉承“上海服务全国”的精神,突出育人功能,采用导师、助导、学生“二对一”结对模式,从学习生活、工作规划、心灵引导等方面给予签约的上海高校在校优秀贫困少数民族大学生最直接、最周到的关爱,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实现美好人生。现场首先播放了朴实而感人的项目介绍影片,片中那些受助学生的成长与感恩、历届导师投入其中的付出与收获,都让在场师生感动不已。
“阳光育人”计划发起人田新民表示,这不是一个帮困的项目,而是一个集聚社会资源、促进民族团结,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成长的公益平台。“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阳光下成长,不仅是从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帮助,更多的是从精神上加以疏导和鼓励,从而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座谈会上,从祖国西北远赴上海求学的各大高校的20位少数民族大学生分别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个人经历和未来规划。
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俄罗斯族学生刘龙丹妮,曾因找不到人生方向而感到迷茫。如今,在沪求学的她开启了追梦之旅。她为自己制订了周密的学习计划,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但由于家庭负担较重,家里有一个上初中的妹妹,母亲身体不好,经常要跑医院,让在外求学的她感到生活的压力。这次入选“阳光育人”计划,她十分高兴,现场演唱了一首《你来了》,用歌声传递梦想,表达感激之情。
藏族学生白玛拉卓,来自上海机电学院质量管理工程专业,距离毕业还有2年,她已经开始着手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她说:“我希望毕业后能够回到家乡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藏区的机械、电子领域作出自己的一分贡献。”来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巴丽娜尔·麦尔丁也表示:“正是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对我们少数民族学生的关心,才造就了现在的我,这让我感到温暖而有力量。待我顺利完成学业,我想要回到我的家乡新疆,成为基层的一名公务员,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为建设美好新疆出一分力。”
同时,历届与本届的导师们也畅谈了自己参与“阳光育人”计划的感想与心得。
十一期导师郑丽君,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设立了“硕风阳光育人”奖学金,还曾带着援疆企业家团队、“阳光育人”学生和助导赴新疆喀什巴楚县助力对口援疆工作。她说:“成为‘阳光育人’导师的意义,不仅在于要给予学生帮助,还要互相学习,这是双方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从自己的学生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看到他们积极乐观地看待事物,坚强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看到他们澄澈而坚定的眼神,都让我感动不已。”
导师黄淑绢从如何关心学生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她认为,学生和导师的人生经历本就不同,性格也各不相同。因此,导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要去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善于引导学生,而不要苛求改变学生。“无论是学生还是导师,我们都要珍惜这次机会,多多沟通交流,从彼此身上学习、成长”。
市政协民宗委专职副主任徐梅说,“阳光”这个词,从最初的对家庭困难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关爱和资助,逐渐转变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尤其是精神层面的支持与引导。她表示,要充分发挥政协平台的优势,利用好人才资源,更好地打造“阳光育人”特色品牌,为民族团结进步作出贡献。“为‘阳光育人’计划14年来的成长历程,以及取得的社会认可感到高兴与自豪”。
14年来,“阳光育人”计划的师生们共同谱写了一首首感人的诗篇。2008年,在“阳光育人”计划第二期学生名单中,有一名来自上海交大建筑系的羌族学生,叫李安民,他的父亲刚刚在汶川地震中去世。结对导师徐玉芳用母亲般的温暖陪伴他度过丧父之痛,让他化悲痛为力量,奔赴救灾前线,以自身专业协助灾区搭建临时房屋,因此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阳光育人”计划第三期侗族学生饶俊,毕业后成了一位编剧,《花千骨》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感恩自己学生生涯中所受到的帮助,于2016年“阳光育人”计划10周年之际,个人出资10万元捐助“阳光育人”基金库,希望将自己曾经感受到的这份大爱传递下去。
市民族联副会长陈剑波,“阳光育人”计划推进小组成员,“阳光育人”计划历届签约导师、助导、学生及上海各相关高校统战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
(稿件来源:“政协头条”APP 摄影:金松)